頂尖能源政策專家呼籲中國將航運業納入碳交易體系
一位能源領域的著名學者和政策專家建議中國政府將航運業納入其全國碳排放市場,以釋放國內清潔燃料業務的巨大潛力。
此番言論正值外界日益猜測全球最大貿易國是否會效仿歐盟,對商船排放徵稅之際,這可能會使該行業的脫碳工作變得更加複雜。
一位中國頂尖的能源和政策專家建議政府將航運業納入國家碳市場。
此言論正值外界猜測全球最大貿易國是否會效仿歐盟,對商船的排放徵稅。此舉可能會加劇該行業脫碳前景的複雜性。
在日前召開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黃震表示:“我們最近建議有關國家部門將航運業納入國家碳排放交易市場。”黃震的研究重點包括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發動機,以及能源政策和戰略。他是全國政協常委以及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納入航運業)非常重要,因為這可以進一步降低綠色燃料的溢價,並為中國生產的綠色燃料打開市場空間,” 他補充道。
中國於2021年正式啟動了其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採用的是總量控制與交易機制。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排放需求在市場上買賣碳排放配額。
但該市場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目前僅覆蓋發電行業,流動性相對較低。計畫納入的行業包括鋼鐵、水泥、化工、石化、航空等。
與此同時,中國巨大的生物質和可再生能源生產能力使其成為未來清潔燃料(如綠色甲醇和綠色氨)的主要生產國。這吸引了大量相關專案的投資,包括來自大型航運公司如馬士基和中遠海運的投資。
然而,為滿足航運業及其他行業大規模脫碳需求所需的未來燃料量仍然微不足道,經濟可行性被認為是廣泛採用的最大障礙之一。航運業一直呼籲監管支持,以建立相關的碳價機制和燃料標準,消除傳統化石燃料的價格優勢。
但絕大多數航運企業支持由國際海事組織(IMO)管理的全球征費系統,而不是單方面的區域性法規,因為後者可能導致不公平的競爭,並增加合規成本。
歐盟將航運排放納入其碳排放交易體系和FuelEU Maritime的舉措引發了行業批評,但客觀上也促使涉及歐洲航線的公司加快脫碳步伐,增加從船舶改裝到訂購可使用替代燃料的新船的投資。
作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進口國和製造品出口國,中國若效仿歐盟的做法,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航運業的排放合規成本,至少在IMO能夠及時提供其全球解決方案之前是如此。
考慮到中國在IMO宣導的審慎的碳定價方案,其是否會在本國採取更為激進的立場仍不確定。雖然此舉可能有助於一些國內行業,如造船和可再生能源,但也可能對其他中國企業造成不利影響。
另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水運工程專家嚴新平對《勞氏日報》表示,將航運業納入中國的碳市場可能會給船公司和港口運營商帶來壓力,因此監管機構必須考慮其合規的承受力。
“所以在這塊目前還沒有明確的進展,”他說。儘管如此,中國國有航運和港口巨頭的高管們在此次論壇上繼續展示了他們雄心勃勃的綠色轉型計畫。中遠海運董事長萬敏表示,未來將在中歐,中國到美西,中國到南美西等綠色走廊集裝箱航線,在西非鐵礦石運輸,在中東原油運輸中投入綠色甲醇動力船舶。
“為保障綠色能源供應和加速,中遠海運聯合上海港等頭部企業正在全面參與綠色燃料的生產、運輸、加注與認證,”他說。
上港集團董事長顧金山則重申了該港口成為亞太地區綠色能源加注樞紐的願景。他表示,上海港已於2024年4月完成了首次船對船的甲醇燃料集裝箱船加注,建立了從綠色甲醇進口、儲存到船舶加注的全流程操作。
他還表示,上海港正在擴大岸基加油和儲存設施,建造第三艘LNG加注船,並協助政府建立國際綠色燃料交易中心,以提升貿易量。“圍繞全力打造亞太船舶綠色能源加注中心目標,我們確立了上海港綠色能源規模化加注的遠期目標和實現路徑,”顧金山表示。
來源:LloydsList